保甲古道絕美百年
楊梅永寧里保甲古道,絕美100年的地景藝術。楊梅最漂亮又最古老的裝置藝術。老祖先的藝術,都是實用、美感又環保。石材在地、因地制宜,隨形創作,這就是有生命力又永續的創作。實用藝術,正是如此。全長步行約30分鐘。
全長750米的保甲古道,夾道茶園和苦茶樹,不時會落下,敲敲頭頭,這是小茶樹籽,很保甲的打招呼方式。
去年(2014),當時的永寧里長黃耀昌,率領當地近二十位居民,整整花了半年的時間,40隻手跰手䟡足,通力合作,徒手搬運堆砌排列,完成長達750公尺的保甲古道,真是條名符其實的保甲古。也正因有黃耀昌號召監作,這條已逾一世紀的古道,能再行走下個100年。
可惜的是,黃耀昌因把時間投注在修復古道,反而,佔掉競選拜票的時間,竟馬失前蹄,連任失利,今年黃前里長不得閒,反而投入社區發展協會,為里民継續服務。
完全手工堆砌的護岸崁堤,在楊梅拾目所及,處處可見,保留了最傳統最環保,最客家味的駁坎,梯田、田梗、圳溝,都會看到它的蹤跡。
甚至老宅女兒牆或基座,都是大塊咬小石的堆砌累疊,顯示客家人質樸不浪費的特質,讓大小石材,都恰如其分的扮演,他的最大功能和美麗。
這樣的純手作的工法,比機械堆疊,多了超過四倍的人力和時間,客家人放棄水泥灌漿的快速工法,以傳統古法施作,達到護坡固堤,水土保持的工程,正是友善環境的誠心。
砌石駁坎堆砌,雖費時費工,但卻是較接近自然的護坡工法。不但具有良好的透水性,大雨傾盆時,土壤也不會流失。
砌駁的訣竅,首先要讓每一粒石頭,都以穩定的三角錐法,砌合堆疊,每個咬合點,要構成穩定的三角形,每粒石都被5到6粒石頭,崁合咬住,才能共構成穩定的結構體。內側層層厚厚卵石,正是穩固的關鍵,愈下方愈厚實,才能穩固基礎。上層是用大小石砌咬合,再因小石,調整高度和美化平整表層,最後再以黃土填補縫細。
當土石流推擠的時候,砌石駁坎的彈性縫細,保留可活動,卻很穩定的間細,即便垮了,也不易造成根本性的災害。

#愛上文化
#桃園市#楊梅#保甲古道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