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4 results found for ""
- 廟埕的一天
本次展覽將展場分為白天與黑夜,展現廟埕中的日常生活、迎神賽會、小吃攤位等文化。展覽中特別呈現桃園百年鈞天社、五洲桃興閣掌中劇團珍貴文物,以及在地藝術家包手作羊毛氈、水滴捏麵人藝術創作。 廟埕是早期社會的社區中心亦是鄉里間彼此聯繫情感之所在,與台灣的常民生活息息相關。 平時廟埕是大家聊天、下棋的地方,兒童遊戲學習的場所,社區民眾議論公共事務,傳播社會消息之處,因此廟埕又是地方的資訊中心。而有神明慶典時,各式的攤販、布袋戲台、電影等應運而生,是當時最熱鬧的集會場所。在台灣人的成長過程中,廟埕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塊空間。 本次展覽以廟埕的白天黑夜為主題,集結眾多精采文物,帶領觀眾重溫熱鬧的廟埕。
- 弄獅特展
獅子不產於中國,漢代時,自西域傳入,被視為瑞獸。隨著佛教的發展,多出現在動態的慶典以及靜態的辟邪物或工藝品上。到唐代漸漸出現舞獅文化,迄今逢年過節都有舞獅,作為呈祥獻瑞的象徵。 舞獅在臺灣民間俗稱「弄獅」,發展至今已衍生出許多派別、種類,然而不管是廣東獅、青面獅、客家獅、劍獅或石獅,都已與真實的動物的「獅」長相不同。 本次特展以獅子祥獸的意象出發,特別邀請各種獅藝的匠師:葉佳水師傅、劉文珍師傅、郭維賢師傅、黃基興師傅、陳建智師傅,呈現傳統技藝的精巧與細緻,帶領大家近距離認識臺灣常見的舞獅文化、獅頭種類及安平劍獅。感受「獅」所帶來的守護與祈福,並重新發現臺灣「獅」的象徵及其所呈現時代精神。
- 「回顧・展望」駐館藝術家聯展
土地公文化館藝桃趣創意基地共有六組藝術家進駐,今年是藝術家們駐館的最後一年,因此特別舉辦了「回顧‧展望」駐館藝術家聯展,透過藝術家們獨特的藝術創作,不僅回顧過往,更展望未來!
- 日本德島阿波舞文化展
「踊る阿呆に見る阿呆、同じ阿呆なら踊らな損々」 舞也阿呆、看也阿呆,同樣都是阿呆、不一起來跳舞就吃虧了! 阿波舞的手部動作與舞步相當簡單,搭配三味線、太鼓、鉦鼓、篠笛以二拍子,輕快、明亮的節奏來表演,是阿波舞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。優雅而曼妙的舞姿透過行進間的隊形變換、男女穿叉換場,邊跳邊吟唱的方式,展現舞者的非凡氣勢,不只讓現場觀眾因為聽到音樂的節奏聲而「心動」,不如下場去一起「舞動」,在熱血的氛圍中體驗阿波舞者手舞足蹈間,無限的「感動」。
- 道藝有道
道教為臺灣社會重要的信仰之一,除了信仰本身的宗教性及哲學性外,道教之「器」─畫軸、法器、文書、衣冠、符咒、印板等文物,也具備相當的藝術性。 本次展出著名道教學者李豐楙教授之80餘件道教文物,除了各式土地公相關之畫作、雕像之外,並展示道壇實景,讓民眾重新認識道教的藝術。
- 土逗-大專院校設計展
土地公文化館設計展,首邀各校畢業班設計類人才,以學生的角度思考的生活面相,廣泛設計了各式概念思維出發的設計及環境層面的實際探討。 共有10組大專院校學生群聯合展出。展出內容涵蓋產品、平面、包裝、視傳、空間、時尚、多媒體、工藝設計等實體設計,穿插整層展廳呈現。 「土,逗」意指將本館化身為給即將畢業設計人才,一個短暫停頓的發亮地,由此邁向未來更多元的設計可能。誠摯邀請民眾前來感受青春火花的衝擊。 國立臺北商業大學,「包島簿仔」尋找自己的台式風格的包裝紙材設計。 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,「移樣計畫」傳達東南亞移工的不解與疑問,並以手繪插畫設計藉此圖說了我們都一樣的迷思破解。「過站」以動畫創作呈現,故事內容說明一段逝去的遺憾,將思念牢牢抓緊後學著釋懷。「電影學院」推廣電影創作趣味,以APP實作一款專為小孩設計的電影創作的原理,達到益教於樂的創新手法。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,「福德正神」將我們普羅大眾的信仰神『土地公』的常規祭拜日程,以全新亮眼的包裝,重新華麗了祭祀的傳統。 銘傳大學商品設計學系,「RoRotor」為一款人性化的助行器,有效照顧了所需者的操作及使用細節,皆具美觀及方便上手的貼心設計。「空中便所」以解決塔吊式起重機操作人員生理需求的角度,設計的一款坐便器。「好事多磨 擂茶茶具組」以客家文化出發,陶瓷結合竹藝,並將藍染藝術融入擂茶器具設計整套擂茶產品及包裝。 萬能科技大學時尚造型設計系,「五行」以五行為元素呈現時尚多元的藝術,突破傳統的框架呈現多元的經典技藝。 中原大學景觀設計系,「適應常態性淹水 以社子島為例」為位於位於淡水河與基隆河交匯河口的社子島,設計了縝密的景觀配置的解決現存的不完善。